数字人产业 站上“风口”
2022.08.13
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晓红

  

数字人产业化步伐正在加快。近日,北京市发布了国内首个数字人专项政策《北京市促进数字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(2022-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行动计划》),提出到2025年,北京数字人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,培育1-2家营收超50亿元的头部数字人企业、10家营收超10亿元的重点数字人企业以及20个数字人应用标杆项目等目标。

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,全国首个数字人专项支持政策在北京出台,具有一定的先导性意义,一方面有利于北京利用先发优势促进相关产业在京集聚,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地区发展数字人产业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和借鉴。

数字人产业处于发展初期

“数字人是指利用自然语言处理、知识图谱解析、人物声音合成等先进人工智能技术,基于人物建模及动作捕捉模拟出的可视化虚拟形象。目前,中国数字人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,在金融、文旅、政务等服务领域已初步形成代表性应用。”赛迪顾问数字经济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郭孝纯告诉本报记者。

据ID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,中国虚拟数字人市场规模呈现高速增长趋势,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102.4亿元。

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、总裁余晨告诉本报记者,数字人将成为传统行业进入元宇宙和Web3.0的捷径。数字人为商户提供了更多与用户交互的触点,能够引起Z世代的情绪共振和价值认同,或将成为C端消费者新的流量入口。

根据《行动计划》,北京市将从三个方面推进数字人产业的发展,即构建技术体系、培育标杆项目和优化产业生态。

“通过构建技术体系,有利于夯实数字人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。培育标杆项目,有利于打通相关技术转化路径。优化产业生态,有利于拓展相关市场,促进相关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,也有利于场景应用反哺技术研发推进。”郭孝纯表示。

“北京有着丰富的数字人落地场景,对数字人产业出台专项政策,具有很强的标杆导向性和示范效应。”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告诉本报记者。

一大波数字人“上岗”

今年以来,一大波数字人凭“实力”破圈,正逐渐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。

郭孝纯表示,数字人在金融、文旅等行业大量“上岗”,其实质是数字技术对金融、文旅等行业的渗透和融合。数字人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知识,或将实现对行业基础服务的部分或全面替代,实现数字金融、数字文旅的智能化服务,降低基础服务成本,提升基础服务覆盖,并开辟出相关行业新的业态模式和增长点。

据悉,目前已有部分银行推出远程视频咨询服务,拓展了客户服务的方法和手段;部分地方政府针对当地名胜推出了智慧导游服务,形成了对当地人文风貌的深度宣传等。

陈端认为,数字人在金融、文旅等行业大批“上岗”,对行业内的企业可以起到降本提质增效的作用,还可以提升服务的精细度、体验度,降低人工成本。

此外,数字人的应用将有利于C端消费者获取更优质、更便捷的服务。郭孝纯认为,相较于真人,数字人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可复制性和可传播性,也能够根据人群进行定制优化,在跨越地区间数字鸿沟及老年人数字鸿沟方面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,利好乡村地区及老年人消费者群体更好融入数字经济时代。

人工智能技术是数字人产业发展的关键

目前,人工智能技术对数字人产业发展的支持能力仍相对有限,数字人的自主服务仍比较机械,在交流沟通方面仍需要相关人员的语音或操作支持,极大限制了数字人的使用范围。

郭孝纯认为,作为数字技术与行业场景的渗透融合,推动数字人产业的发展,关键在于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迭代。

余晨认为,推动数字人产业发展,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升级进一步降低数字人建模制作成本并完善质量,另一方面要与更多传统行业中的应用场景相结合,从而赋能实体经济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作为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的重要应用,数字人产业所涉及的数据安全问题应予以进一步重视。

在郭孝纯看来,作为元宇宙的基础性技术之一,数字人产业发展空间相当广阔。面对巨大的市场规模,如何做好数字人应用相关的风险识别、管控和处置,既对于保护用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,也是政产学研各界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。